你是谁:来自李然跨媒介、跨形式叙述的疑问

Zhang Zhisheng, 上海艺平台, 2019年12月26日
编者荐语:
AIKE正在呈现了李然个展你是谁,展览将于本周日结束。下文为上海艺平台为李然个展撰写的展评。
 
李然在AIKE画廊建了个舞台。进门右转的观众大概都喜欢登台。灰色的毡面舞台比画廊地面高出约莫半米,左右后三方都悬挂了意义暂且不明的人像油画。舞台的中央有一个方形凹陷,五面铺满了防滑金属板,而凹陷里陈列的物件则打破了金属面均匀的反光。貌似干燥的用来制作模具的粘土和风格异域的面具、果盘、敞口壶、罐子、羽毛等物散落在凹陷的四处,仿佛一场神秘主义仪式表演的遗存(但此时观众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迷惑)。舞台前方是面对台上观众的其他观众,但他们都低着头——创造这场疏离视线互动的是舞台下方的两台电视,上面播放着李然的新视频作品。
 
那些不必发问之物都是我们的背景,2019,铜器,陶泥,综合材料,100 x 100 cm
 
李然,你是谁展览现场,2019
 
在名为《边抽象,边写实》的双屏视频中,李然延续了他标志性的仿默片风格,以约1.5倍速播放着一段关于化妆师和演员的情节,间或播放一段手绘视频。这段插入的手绘视频打破了快放后的演出自带的滑稽感,将视频带入人物抽象绘画的范畴。抽象人物的出现也使人联想到化妆师改造五官面貌的职能。画面中,演员的皮肤被立体/野兽主义画风的油彩逐渐覆盖,李然饰演的化妆师也随之增添了艺术家的气象(以一种夸张诙谐的肢体语言)。这正巧也是李然本人的身份。
 
摇身一变,2017 – 2019,同步双频道2K有声影像,
黑白&彩色,4.0立体声道,影像截帧,15’30”
 
舞台远处的墙壁上有更多人像油画。右转,转过衔接墙壁的黑色幕帘,映入眼中的是一间展示视频的暗光房间。一面独立墙面上投影着李然的双屏新作《摇身一变》。视频一改艺术家更为惯见的对过去影像进行借鉴、模仿的方式,以一种视频论文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视频以苏联提倡现实主义的化妆专家瓦··捷列夫佐夫于1958年来中国讲学这一事件为出发点,讲述了中国舞台戏剧自五十年代起在舞美、服化和布景上的变化。这一类似纪录片的题材受李然富有学究气,抑或具有戏剧感的旁白影响,向戏剧这一擅长将形态表达为意象的艺术形式靠拢。在《摇身一变》的第二章里,艺术家在为一段由搜集到的定妆照组成的蒙太奇配音时使用了押韵,用诗歌的手段为视频和戏剧的通感做了脚注:“善良的公主背后有个阴险的仆人在四处瞄工人阶级里面总有些修正主义的自由鸟,这两句十七八字的短句相互成韵,在李然译制片配音般的演绎下,与画面里性格分明且妆容夸张的戏剧角色融为一体,同时也间接提醒了观众李然作为视频艺术家对视频各项元素的成熟运用。李然在艺术形式(视频)上对作品主题形式(戏剧)的模仿和改造让人联想到《边抽象,边写实》中化妆师和艺术家模糊的身份边界。
 
摇身一变,2017 – 2019,同步双频道2K有声影像,
黑白&彩色,4.0立体声道,影像截帧,15’30”
 
除了不灭的幻觉,你到底是谁?是《摇身一变》第三章的标题,它呼应了展览标题的同时也质问了捷列夫佐夫代表的现实主义还原真实的可能,因为无论写实技巧如何高明,它所依赖的程式总是使幻觉流连于舞台。随着中苏关系的转变,中国戏剧也在形式上做出了相应改变。就像幻觉主义的舞台背景画未曾达到与它同构的艺术内部……”这句来自视频结束前的旁白随着一场两屏幕组合展示的现代舞台布景缓缓出现。此刻出现的舞台布景似乎已摆脱了捷列夫佐夫程式化的现实主义风范,朝着象征主义和假定性风格发展。这样的舞台布景可能未曾和它同时期风格相似的艺术(譬如美国的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进行类似跨媒介的交涉,但却在当今被艺术家笼络入视频艺术的麾下,又或者说,它丰富了视频艺术叙述历史时在形象上的可能性。

 

月夜,2019,布面油画,120 x 90 cm

 

此时的观众大概可以将展览中的油画理解为李然对舞台场景的跨媒介转录。一幅名为《月夜》的画静谧地涂抹了一场类似意大利雕塑家詹波隆那的《强掳萨宾妇女》的景象;对戏剧化和新意义的追求带来的对历史/艺术史场面的改造在这里超越了不停更新的形式和含义本身,传达了改造这一举措。另一幅名为《花与香烟》的油画则为两位背向而坐的男子立像。在艺术家眼中,这两位男子各自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左右倾向;总的来说,左倾艺术家崇尚从现代到当代各形各色的写实,而右倾艺术家则醉心于或传统或舶来的抽象和象征性表达。这则来自艺术家的见解虽未能加深绘画可对戏剧进行转录这一理解,但它仍指示了艺术形式之间的转变和分歧所包含的特殊意义。

 

 注:《强掳萨宾妇女》取材于同名古罗马神话事件。公元前八世纪中期,由于罗马建国之初多数公民为单身男性,国王罗慕路斯设计抢夺萨宾妇女回罗马,以延续罗马人口发展。从文艺复兴至今,欧洲大量艺术品以此为题材创作,其中包括著名的詹波隆那的《强掳萨宾妇女》。

 

花与香烟,2018,布面油画,90 x 70 cm

 

展览的标题你是谁可以理解为媒介和形式的更迭及交互下,主体迷失后,主体对于自身身份的诘问。这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对于第四堵墙的思考不谋而合——《第四堵墙》也是展览中一件作品的标题——戏剧超越舞台后,演员希图表达的对象是谁?看完展览的观众再次右转来到了他们观看的起点,正面面对他们的是同样的舞台,也是另一场参与艺术家演出和另一次解读媒介、形式的可能。

 

文丨张至晟

33 
/ 65